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本刊系湖南中医药大学主办,1979年创刊,现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,本刊注重中医药学术水平,主要报道本院和国内外最新教学、医疗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,其学术质量上乘,版式编排规范,印刷装帧美观大方,连续数年被国家科委信息所收录为统计源期刊,全国10家具有影响的文摘杂志收录,在2004、2006、2008年连续三次获得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,标志着我刊的学术水平已得到国际期刊界的承认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详情 >

主管单位: 湖南省教育厅

主办单位: 湖南中医药大学

出版部门: 《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》编辑部

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: ISSN 1674-070X

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: CN 43-1472/R

邮发代号: 42-64

出版周期 月刊

创刊时间 1979

出版地区 湖南

出版地区 湖南

订购价格 408.00

杂志荣誉 曾2次获国家教育部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学报二等奖(2005、1999)

电子信箱: mlunwen@163.com或mlunwen@126.com

首页>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湖南省教育厅
  • 主办单位:湖南中医药大学
  • 国际刊号:1674-070X
  • 国内刊号:43-1472/R
  •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曾2次获国家教育部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学报二等奖(2005、1999)期刊收录:知网收录(中)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万方收录(中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CA 化学文摘(美), 维普收录(中)
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2002年第2期文章
  • 运动性疲劳中医药治疗的回顾

    随着身体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,运动性疲劳也越来越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突出障碍[1].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,也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焦点.我国应用中药制剂抗疲劳有着悠久的历史,但其治疗机制并不明确.近年来,运用现代医学技术,对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机理的研究方面,已取得了更为科学的阐明.......

    作者:罗华;陈学东 刊期: 2002- 02

  • 对辨证规律与方法的研究

    在对中医学原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,进一步揭示辨证思维的规律,确定辨证的实质内容,规范症状,提出辨病位与辨病性的60项基本要素,由要素组合成证,从而创立统一的辨证新体系.认为这一辨证体系,更符合临床实际,可以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,易于掌握,使辨证更为准确、规范,能提高诊断水平,是中医学术的重大发展.......

    作者:朱文锋;朱咏华 刊期: 2002- 02

  • 从近3年影响因子排序看中医药期刊努力的方向

    对中医药期刊影响因子现状进行分析,认为导致中医药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是:中医药学科在研究方法上与其他学科有差别;部分中医药论文先进性不够;专业论文文献的引证尚未形成更具规模的格局;纳入统计源的期刊比例偏小.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和规范化水平,争取更多的中医药期刊和论文进入统计范围才是较好的解决办法.......

    作者:黄芝蓉;文宁 刊期: 2002- 02

  • 湖南省蕨类植物资源及其药用状况调查分析

    目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湖南省蕨类植物资源.方法对湖南省药用蕨类植物的种类资源、分布特点和药用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.结果湖南省有蕨类植物42科、91属、374种,其中药用的有38科、74属、185种.......

    作者:黄勇红;周日宝 刊期: 2002- 02

  • 中医药期刊发展探析

    中医药期刊的发展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.早在清代,唐大列即创办了,是中医药期刊的滥觞.建国后,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中医药期刊编辑人员不断充实壮大.据初步统计期刊数,迄今为止已逾130种,这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.风雨坎坷半个世纪,终于形成了群星璀灿,群芳争艳的局面.为了更好地办好期刊,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,有必要对其发展过程作一简要回顾,并列举了不同发展阶段代表性刊物及......

    作者:彭先桃;覃辉;金莉桃 刊期: 2002- 02

  • 试论超声检查对辅助中医诊断的意义

    超声诊断是利用超声诊断仪向人体组织中发射超声波,当其遇到各种不同的物理界面时,便产生不同的反射、散射、折射和吸收衰减的信号差异,将这些不同的信号差异加以接收、放大和信息处理,显示各种可供分析的图像,从而进行医学诊断的方法.......

    作者:黄碧群 刊期: 2002- 02

  •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治法浅议

    认为正气亏虚、热毒、瘀血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,因而在治疗本病时应重视扶正固本、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诸法的应用.并对以上诸法的作用机理和具体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.......

    作者:黄胜光;朱辉军 刊期: 2002- 02